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召开
“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于2014年12月1日在广东省气象局多功能厅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委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薛纪善研究员(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王建捷研究员和陈德辉研究员、香港天文台刘心怡助理台长、北京大学孟智勇教授和中山大学林文实教授。广东省气象局庄旭东副局长、刘锦銮副局长和曾琮处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于2014年12月1日在广东省气象局多功能厅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委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薛纪善研究员(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王建捷研究员和陈德辉研究员、香港天文台刘心怡助理台长、北京大学孟智勇教授和中山大学林文实教授。广东省气象局庄旭东副局长、刘锦銮副局长和曾琮处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冯业荣主任汇报了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进展及下一年工作计划;陈子通研究员、丁伟钰研究员和徐道生博士分别介绍了2014年模式技术研究及新版模式测试、Partial Cycle循环同化系统开发及2014年典型个例分析、对流与微物理过程的耦合技术及其在南海台风模式中的测试结果。

在全体科技人员的努力下,2014年实验室的科研和业务工作有了较大的提升,业务质量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令人鼓舞。中国南海台风模式准确预报对华南有重大影响的两个台风(“威马逊”和“海鸥”),均提前4天准确预报其生成。36km模式和9km台风模式针对两个台风的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均小于80km。华南中尺度模式的高空形势预报水平稳定,地面要素预报好于去年。在新的IBM高性能计算机(浮点计算峰值400T)上完成了9公里台风模式和3公里精细中尺度模式的研发,并投入业务使用。建立了多级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流程,开发了模式运行监控系统。根据业务需求,完善了重点实验室网站,增加了模式产品。科研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针对区域GRAPES模式动力框架和热带对流技术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开发和研究,设计各种理想试验证实方案的可行性。新增了多项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此外,实验室加强了培训工作,于2014年8月重新启动“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研发与应用培训班”。

委员们肯定了实验室近两年取得的成绩,对四个报告提出了中肯的、细致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并针对实验室的发展献计献策。指出实验室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应选准方向、集中攻关、加强交流、持之以恒、深入思考。会上,省局领导也充分肯定了实验室的工作,希望大家压力变动力,并且业务发展要紧紧围绕业务需求。

最后曾院士勉励大家,不要有负担,不要迷信外国,积极探索,不要怕犯错误,朝着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叶爱芬   编辑:叶爱芬   来源:www.grapes-trams.org.cn   时间:2015/1/20 6:29:31   点击率:4450